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新闻 > 详细内容
中共核心智囊王沪宁先后辅佐三任总书记
发布时间:2013/6/29  阅读次数:2578  字体大小: 【】 【】【

中共核心智囊王沪宁先后辅佐三任总书记    

\

       图说:1988年,台湾新闻记者秦先生(中)在辩论赛不久后前由新加坡前往上海,拜访复旦队师生,与复旦队两位指导老师伍贻康(左)、王沪宁(右),在复旦校园里合影。

       在新闻联播中,他的名字经常在国家主席后响起;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他的贡献颇多;1993年复旦问鼎狮城辩论会,他是顾问;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他就是王沪宁,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不是偶然。
         领导身边的人
       3月中旬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履新至今,在其视察四地、遍访三军、首访俄非四国等一系列活动中,新科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总是跟随其后。
       据统计,自习近平当选中共总书记以来,一共五次到地方视察或参加活动,行程涵盖京、粤、冀、甘四省市,在官方公布的新闻稿中,均有王沪宁陪同。此外,无论是在今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对俄非四国的首访中,还是在5月底的美洲行,陪同人员名单中均有王沪宁。
       “出国潮”下安于国内的教书匠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今莱州)。爱学习是多篇介绍王沪宁文章经常出现的字眼。据称,爱学习王沪宁的性格还十分内向。王沪宁上中学时,逢“文化大革命”。学校罢课后,他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从不参加抄家、批斗等活动。1971年,16岁的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未上山下乡,留在家里继续自学。
       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王沪宁仍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他对身边的同事说:“那时候虽然没什幺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我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幺;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由于好学,做人又谨慎,1972年夏,做了短暂学徒工之后,王沪宁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法语。1977年,王沪宁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工作了一年,此时恰逢中国恢复中断长达10年之久的高考和研究生制度。王沪宁的英语和法语都很好,按正常情况,他可以走上一条外交官生活道路。但1978年,他报考的却是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师从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老先生。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中国高等教育》1986年第9期的一篇介绍王沪宁的文章称,当时,高校里有少数年轻人,向往出国简直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师人才匮乏,王沪宁也知道有合适的机会出国深造会有益于学问,但他不相信唯有出国才能成大器。当时的王沪宁,总是主动请缨带课。作为教学上的新兵,王沪宁在短短的几年内接连不断开出新课,一学期通常开两三门课,多时要同时开四门课。由于勤奋,王沪宁迅速成为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
       1985年,年仅30岁的王沪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教授,此事使得王沪宁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人物。此后王沪宁又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